民风民俗
  • 泉州刣狮

      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 相传是少林和尚“一元祖师”创建,在闽南地区是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,深受群众的欢迎。表演分有文狮和武狮两种类型:文狮不打杀,表演时一人持狮头一人俯身持狮尾,两人密切配合或翻滚或抢球,显得灵活威武;武狮就是“斗杀狮子”,表演者用古代兵器打斗擒杀狮...

    查看详情
  • 拍胸舞

     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泉州最普遍、最典型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民间男性群体舞蹈,又称“乞丐舞”。起源于泉州地方,其表演形式较好地保留有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的遗风。舞者人数不拘,清一色为体魄强壮的男子汉,头戴草箍,上身裸露,赤足,动作以蹲裆步为主,双手依次拍击胸、胁、腿、掌...

    查看详情
  • 火鼎公婆

      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 泉州民间庆典、迎神赛会“踩街”、“妆人”游行中,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,清中后期普遍流行于泉州城乡,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。由扮演“破衫丑”的老公公、扮演“家婆丑”的老婆子和扮演“丫环”的村姑为主表演,另有二人(也可由扮公婆者替代)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...

    查看详情
  • 英都拔拔灯习俗

     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“全国九大灯会”之一。在南安市英都镇,有晋江西溪注入贯穿,过境段名为英溪,是历史上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东端的内河驿渡之一。因英溪险滩多,弯曲河段多,顺水行船曰“放船”,逆水行船要“拔船”(即拉纤),为祈求顺风,船夫们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在昭惠庙前聚集,以“拔拔灯”的民俗...

    查看详情
  • 英都拔拔灯习俗

     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“全国九大灯会”之一。在南安市英都镇,有晋江西溪注入贯穿,过境段名为英溪,是历史上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东端的内河驿渡之一。因英溪险滩多,弯曲河段多,顺水行船曰“放船”,逆水行船要“拔船”(即拉纤),为祈求顺风,船夫们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在昭惠庙前聚集,以“拔拔灯”的民俗...

    查看详情
  • 嗦啰嗹

     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有人说,端午到晋江古镇安海是“陆上看采莲、水边观捉鸭”。这“陆上采莲”指的就是传承800多年的“嗦啰嗹”。相传,“嗦啰嗹”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。另有说法,采莲是泉州的端午节习俗,采莲时唱的“采莲歌”,几乎每唱一句歌词,就要接唱一声“嗦啰嗹”,因而“嗦啰嗹”是因...

    查看详情
  • 闽台博饼习俗

     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中秋博饼是盛行于闽台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,又叫卜饼,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唐代的“进士饼”。既有“进士饼”,就该有“状元饼”,进士可以多人,状元则只能有一个,于是,便有了“博”(掷骰子)的游戏,目标都是博得“状元饼”,求得好兆头。博状元饼是一种文人雅士的游戏,后来城乡...

    查看详情
  • 蟳埔女习俗

     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蟳埔女生活在泉州丰泽区东海街道的一个蟳埔小渔村,代代相传保留下簪花围的古老习俗。其主要特色在于她们的头饰,所有女性均以头上插花、簪花围为荣、为美;对镜贴花黄这一浪漫已经被延续了千百年,相传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。蟳埔女簪花围制作简便,花样别致,把含苞...

    查看详情
  • 惠安女风情

      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其由来皆因惠东女,即惠安县惠东半岛的一个特殊妇女群体,其与众不同、引人注目的服饰在全国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,被誉为“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”。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紧捂双颊,只露眼、鼻、嘴,上身穿斜襟短衫,露出肚脐眼,下穿黑色宽腿裤,腰束联排银锻链,手带银镯提...

    查看详情
  • 婚前

      在举行正式婚礼之前,必须先完成择婚和定婚这两项准备工作。选择配偶的方式,大体上可分为封闭式择偶和开放式择偶。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形态下的择偶方式即为封闭式,在这种情况下,男女对自己的婚姻大事,无权过问,须听从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后期也有托亲友说亲的,在确定缔亲意向时,有的家长也能征求一下...

    查看详情
Baidu
map